最近一份由中華民國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TPMMA)和台灣服務業聯盟公布的調查報告中顯示

台灣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表示,寧可每月花上千元購買保健食品和補品

但是當身體出現病痛時,只有三成四的民眾會自行購買成藥來自我藥療

會自行購藥的民眾中,有六成買藥時未諮詢藥師

還指出,民眾普遍有迷思,近七成的人相信醫生開的藥品比成藥有效又安全

僅三成認為成藥因為有政府核可,所以可以放心買來吃

以上,我都沒有意見。因為都是事實。而且還是醫藥界人人皆知的事實。

但是,接下來的論述,我就很有意見了。

調查顯示,高達九成的受訪者表示自我藥療的經驗良好,未曾發生吃錯藥或用藥後不適

超過八成的使用者對自己用藥判斷有把握

但不吃成藥的民眾,有高達八成的人擔憂,用成藥會用錯藥或用錯量

所以他們的結論是

政府應該開放超商通路,或是盡快將民眾最常購買的止痛藥、感冒藥和腸胃藥等

改列為成藥,讓更多的民眾可以購買,提高國民自我藥療的意識,降低健保費用

然後,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覺得衛生署的回應,值得掌聲鼓勵再鼓勵!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簡任技正戴雪詠表示

市調受訪民眾表示會自行買來吃的止痛藥、止瀉藥、腸胃藥和感冒藥都是指示用藥

(指示用藥指只能由藥局、藥房的藥師諮詢後販售給民眾)

民眾自覺用藥良好,恐有錯覺。

最後那四個字真是精闢!

藥品不是食物。吃到不好不對的食物,你會鬧胃痛,會食物中毒,就算不是立即,也是一兩天的事

可是吃了不對症或是過多的藥,你也會有副作用,可是等你察覺,可能是幾十年後,你還會怪到其他因素去

自我藥療不是不好。它的確可以減少個人在醫院看病的費用,也可以有效地遏制健保費用過快增長

另一方面,對於藥物浪費金額已經可以供應全台小學生一年份營養午餐費用還有剩餘的台灣來說

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藥品資源浪費。

但是自我藥療的前提是甚麼?

一、自我藥療=小病進藥局

二、所有的藥品均有不良反應,不能隨意濫用,都必須在"指導"下使用

如果民眾不認同,藥師可以協助他選擇正確的藥物使用

如果民眾認為,只有醫生開的藥,才是有效安全的藥

那麼就算把藥品放在所有的通路販售,只會增加藥物濫用、誤用的狀況

國外雖然自己買成藥治療的情況普遍

但是國外民眾只要碰到和藥有關的疑問,會習慣去賣藥的地方問藥師

而不是去醫院或診所掛號問醫生

所以自我藥療要能夠真正普及,要先落實台灣喊了很久的醫藥分業

要落實醫藥分業,先讓台灣人開始尊重藥師的專業

然後,我們才能真正談,讓民眾信任藥師,小問題先請藥師協助解決,

藥師解決不了的大問題才去找醫生幫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oplepharma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